【原创】我有一个目标,做一个交易“圣杯”(二)
作者:李为
上一篇:【原创】我有一个目标,做一个交易“圣杯”(一)
继上次和大家开聊“交易圣杯”这个话题后,很多朋友和我反映说,讲得好像有点深。为了能够更好、更深入和大家沟通一些“从理念到实战”真正有价值的经验,我觉得有必要先对大家从理念上进行一些颠覆,再结合行情,做一些分析,或许对于实战交易员来说更有裨益。
交易中最大的误区是什么?
对于这个问题,大家肯定有不同的回答,但是否有人能透过层层云雾,直接认清这个问题的本质?我觉得很少有人能够想透这个问题。
既然我们把交易当成是一门学科来研究,这个问题必然是绕不过去的。在我的认识里,交易中最大的误区是“模棱两可”。
什么是“模棱两可”?
大多数人是这么分析行情的:“首先,我们看月线级别(此处省略100字),月线看涨;然后我们看周线级别(此处省略100字),周线看跌;其次我们看日线级别(此处省略100字),日线看涨;最后我们看4小时级别(此处省略100字),4小时级别看跌......”。
相信这种分析方式,你一定不会陌生。我以前也是这么分析的,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分析了一圈之后发现,每个级别你自己得到的结论相互冲突,导致无法形成一个最终的结论,这就是我所谓的“模棱两可”。
你千万别和我说:小级别服从大级别。什么是小级别,什么是大级别,你能确定下来么?既然确定下来了,只要看这两个级别就好,为啥要把所有的级别都分析一轮?既然小级别服从大级别,那你直接看大级别不就行了吗,还用看小级别是什么情况吗?
把交易当成是一门学科来研究的前提就是要敢于质疑一切,打破一切。
当把一切虚的东西,假的东西都打破后,你才能一砖一瓦,开始构筑你自己的“科学殿堂”,打造你的“交易圣杯”。
展开全文
继续对传统交易理论发起“质疑”,大家现在对波浪理论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,即“千人千浪”,1000个人学习了同一个理论分析方法,分析同一段行情,得到的结果却又因人而异。这个在我看来也是很扯淡的事情,也是犯了“模棱两可”的问题。
“模棱两可”会导致你在本来就扑朔迷离的行情中,更加晕头转向,前面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典型。它消耗了你大量的时间、精力,但对于你实际交易却没一点帮助。你最终发现自己好像方向错了,关键是你还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,这才是最可悲的。
说了这么多,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。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交易,竟然一直走弯路?我相信很多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。
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,才能杜绝“模凌两可”,我自己解决方法在上一篇有所阐述,在此就不赘余了,最终我们需要达到的一个效果,也就是“模凌两可”的反义词:明确!
就像1+1必然等于2一样,当你将行情状态输入到一个黑箱(也就是你的分析体系),它会输出一个明确的结论。
明确的结论包含:“行情方向看涨看跌”,由此引出“是否可以操作”以及“如何操作”等等。
当你的分析体系,能够每时每刻输出一个明确的结论的时候,恭喜你,交易入门了。分析的结果“对”与“错”,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,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。
为啥要“每时每刻”,人是无法保证“每时每刻”分析的,但程序化可以,这也是为了全自动“圣杯”作准备。
有人说了:“我不需要程序化,我人工分析每次也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”,而我想说的是:人才是那个最不可控制的变量,是交易系统中最不确定的因素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