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海南毛纳村:雨林里种出“金”茶叶
海南五指山的山脚下,坐落着一个叫毛纳的小村落。毛纳村位于五指山市水满乡西南部,是典型的黎族村落,全村共34户135人,其中黎族人口占96.9%,村民主要靠种植茶叶为生。这里“低纬度、高海拔”的雨林生态,滋养出了别具风味的五指山茶。
5月21日,南方+记者跟随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采访团走进毛纳村,探访毛纳村与茶叶的故事。
被群山环抱的毛纳村
在毛纳村,可以看到就地取材建造而成的竹屋,用白藤编织而成的精巧手工艺品,本地海岛棉做成的绚丽黎锦……这里处处都是人与自然交融的痕迹。除了这些,茶叶是大自然馈赠给当地村民的又一份珍贵礼物。
“这里有上百年的古茶树,村民们会把古茶树长出来的茶苗采回来,移植栽种。这里的茶树基本都种在大树下,不施肥、不打药、不浇水,靠自然生长,等茶叶成熟后再采摘。”王柏和说。王柏和是当地的一位老茶民,他有着丰富的制茶经验,炒茶的时间和温度,全凭一双手控制。记者来到王柏和的“和茹手工茶坊”时,他热情地拿出亲手制作的红茶招待。一碗琥珀色的茶汤,入口甘甜,喝完后唇齿留香。
“靠手工制作,肯定不如机器效率高,但是我们茶叶品质好、茶汤口感独特。我有很多回头客,他们就是喜欢这种手工茶的味道。”王柏和说。
“这种茶叶具有高果可溶性糖、高茶氨酸和低儿茶素、低咖啡因‘两高两低’特点。喝着清甜爽口,下午喝也不会出现睡不着的情况,很适合对咖啡因敏感的人。”五指山市水满乡党委书记林豪介绍,“因此,这里很多村民都有下午或者晚上喝茶的习惯,大家有时候晚上串门,就会到好朋友家里去喝杯热茶。”
这些年,毛纳村逐渐把茶叶变成了产业,留住了更多人。林豪告诉记者,现在村民更愿意留在村里了,在家门口就业,村里种植茶树的农户超过80%。“以前,这里很多人都出去打工,现在茶叶发展起来了,旅游业也在起步中,愿意回来的人越来越多了。”
为了把茶产业做大,讲好茶叶故事,五指山市联合海南省农业科学院、云南农业大学盛军教授团队,开展五指山大叶茶基因测序。
“本以为五指山大叶茶是现有大叶茶的一个分支,没想到测试结果出人意料,这居然是全新的茶叶品种!”林豪说。
展开全文
五指山茶
科学家意外发现,五指山茶基因组数据明显区别于常见的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,是世界茶树全新品种,是世界上第三种类型茶。从此,五指山大叶茶有了新的名字——拉丁语命名Camellia hainanensis Sheng,中文命名五指山茶。
该项成果既为海南大叶茶在茶树分类、遗传背景分析及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,也让当地的村民更加振奋,他们希望能把家乡这一独特的茶叶品种更好地传播出去。
据悉,毛纳村林地面积2500亩,耕地面积180亩,茶叶种植面积587亩。全村主要收入来源是茶叶种植,户均茶叶种植面积达17.3亩。去年,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到达21869元,同比增长23.7%。
南方+记者 段江含
【作者】 段江含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