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黄棒子"结出"金种子" 绘就乡村振兴新"丰"景
立秋过后,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大具乡培良村的玉米正值抽穗关键期,连日来,一百多名村民在绿色的“海洋”中辛勤劳作,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。
“我们今年种植制种玉米4000多亩,预计9月中旬进行机械化收割,亩产值有望达到4000多元。”培良村委会主任王润林满怀信心地介绍道。
近年来,大具乡通过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发展订单制种玉米产业。玉米制种成为该乡最大粮食作物订单农业。大具乡现有5家制种业公司进驻,2023年全乡玉米制种面积达到5800亩,生产种子174万公斤,总产值2030万元,平均亩产量300公斤,平均亩产值3500元。2023年,仅培良村玉米制种村集体经济收益入账已达1500余万元。
培良村玉米制种地。
种子被誉为农业的“芯片”,一粒小小的种子连着国家粮食安全,关系老百姓的“饭碗”。然而,大具乡的种子培育之路走得并非一帆风顺。
大具乡地属金沙江干热河谷区,海拔低、气候炎热,雨量偏少,玉米种植大多靠天吃饭。“这里气候干旱,以前水没保障,一些农户觉得玉米种植效益低,不愿种植。”王润林说。由于连年耕作、土壤退化,制种玉米亩产下降,加之气候干旱运水不方便,人工费用上涨,种植收益日渐减少。
“让更多人愿意种植,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解决用水困难。”王润林说,自2005年以来,在烟草部门的扶持下,大具乡建成投入使用水窖234个,光培良村就43个,蓄水可达645方,有效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。
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,大具乡积极拥抱科学技术,面对过去因土壤退化和人工费用上涨导致的种植效益下降问题,近年来,大具乡坚持创新驱动,不断引进新技术和人才,年均检测土壤一百多份,并以此为据指导农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。同时,组建专家团队,针对当地土壤特性,在制种玉米生产领域积极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。
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出的有机肥,能增加土壤有机质、消除板结,有效解决制种玉米连作障碍等问题。“施上有机肥之后,感觉地‘有劲’了。”王润林说。
展开全文
和向军正在田间劳作。
种植大户和向军兴奋地分享道:“我今年流转了25亩土地,专门种植玉米制种,现在玉米长势喜人,预计每亩能收入5000元,总收入将突破10万元大关。”
伴随着玉米制种产业的蓬勃发展,大具乡用工需求大增,光“玉米去雄”这一关键环节便可带动100余人就近务工,每月增加务工收入20余万元。
从2000年发展玉米制种产业至今,大具已经成为丽江市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。下一步,大具乡将继续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驱动,积极探索发展模式,抓好玉米制种产业培植,带动农户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,同时推动烤烟等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。(陈琦 文/图)
来源:丽江市烟草专卖局
评论